如果要挑一個字,那時候的成大學生應該就是太實在了。
網路時代,要了解周遭事件百態,已有許多管道可取而代之。平心而論,我們究竟能從時下千奇百怪的新聞報導,得到什麼樣有意義的訊息?媒體眾聲喧譁、百家爭鳴卻又經常譁眾取寵、不著邊際。
不過,若有機會身歷其境,外人或將發現,當地新聞自由背後的支撐點,和我們的預想認知,竟相去甚遠。聽到補助,我們很容易會聯想到,媒體的立場是否有可能變得不公正?媒體是否只會報導對金主有利的新聞?不過,這樣的擔心,並沒有在挪威發生。但遠離台灣式的新聞內容,也不全然是個人生活形態改變所致。幸好無論如何,媒體因為拿了政府補助,就為政府政策美言,或政府利用補貼當作新聞籌碼交換,從來不是挪威人需要擔心的事。所幸,實際執行情況,它和官方企圖以廣告經費為誘因,將手伸入媒體遂行操控的邏輯截然不同。
挪威媒體縱有左派、右派之別,彼此卻也不曾因為接受補貼,就淪為哪一黨派的喉舌和啦啦隊。挪威政府於是緊隨瑞典、芬蘭之後,立法訂出「報業補貼條款」,為苟延殘喘的挪威報業帶來一線生機。這個區域最早受到印度文化的影響,所以他們採用了南印度文字——帕拉瓦(Pallava)、南蘇門答臘的仁聰(Rencong)和爪哇島的卡維(Kawi)作為書寫方式。
由上可以看出爪夷文爭議的複雜性。行動黨領袖林吉祥和國防部副部長劉鎮東並未反對學習爪夷文書法,他們稱自己分別在監獄和大學學過爪夷文。淡米爾裔首相署部長瓦塔慕迪(Waytha Moorthy Ponnusamy)曾是興都教權益行動委員會(HINDRAF)的創辦人,他並不認同教育部的做法,認為會增加學生的負擔。釐清爪夷文爭議的誤解首先,爪夷文(Jawi)是一種書寫文字,不是一種語言。
有些基於政治因素,要安撫馬來人情緒,或趁機激發馬來民族主義。與此同時,馬來半島對岸的印尼開始推廣馬來語作為印尼人的通用語。
因此,拉丁化的馬來語雖然起源於英殖民政府的推廣,但成長於1930年代馬來人的現代化思潮。非政府組織「淡米爾之聲」(Tamilar Kural)甚至想在8月底舉辦反對爪夷文書法藝術內容的示威。馬來民族的文學經典《馬來紀年》(Sulalatus Salatin/Sejarah Melayu)在16世紀中期就用爪夷文寫成。其從爪夷文書法藝術(khat)的問題,上升到爪夷文和馬來語地位的爭論。
此舉引起部分馬來西亞華人群體的反彈,反對黨、執政黨、華人社團和學者反對此項舉措,以致書法藝術内容從六頁減爲三頁。這說明非馬來人並沒有抗拒使用爪夷文作為馬來語的書寫文字。回望近代中國,札峇等人的改革跟當初的白話文運動和漢字拉丁化無異。馬來人支持的理由,是爪夷文乃馬來文化遺產和馬來人「主人意識」的維護。
即便教育部聲稱該課程早在2016年已修訂,為上屆政府所制定,也不能因此推卸其治理責任。不過,馬來人、華人和印度人內部也非鐵板一塊。
伊斯蘭教傳入「馬來世界」後,馬來語才開始採用以阿拉伯文字為基礎的爪夷文(Jawi)。就連1849年出版的「馬來文豪」文西阿都拉(Munshi Abdullah)自傳《阿都拉傳》(Hikayat Abdullah),也是以爪夷文作為書寫文字的。
再者,華人早期的商店,也曾用爪夷文書寫馬來語招牌(如下圖)。次之,馬來語的拉丁化,並非馬國首相馬哈迪所說,是為了照顧非馬來人學習馬來語,而從爪夷文改至拉丁字母(Rumi)。最早的爪夷文石碑在馬來半島東北部登嘉樓州發現,設置年份約於1303年。當時的馬來知識分子認為爪夷文阻礙馬來人的現代化,無法有效轉錄科學用語。有些則基於文化因素,認為爪夷文是馬來世界文化的重要部分。回溯馬來語文字的發展爪夷文作為其中一種書寫文字(script),有六百多年的主導地位。
可見非馬來人在政府內部的聲音頗弱(源於非馬來人不願進入公務員體系,或是非馬來人被政府排擠),政府又不主動與非馬來人民間團體接洽,才釀成這一錯誤的決策。在增加華小和淡小四年級「國語」課程的內容時,當涉及敏感的族群議題(即爪夷文宗教屬性爭議)和「可能增加小學生課業負擔」的問題,教育部並未事先咨詢華人和淡米爾人的民間團體,就貿然做出決策。
部分馬來西亞淡米爾人(南印度裔)反對政府在淡小「國語」課本增加爪夷文書法藝術。馬來語在「馬來世界」的馬來半島、婆羅洲、蘇門答臘和泰南等地開始萌芽發展,當時「馬來世界」是流動的,國界概念不明顯。
馬來語發源自原始南島語,跟菲律賓他加祿語、台灣原住民語同屬一個家族。而馬來學者Azly Rahman則指出爪夷文書法藝術(khat)與爪夷文(Jawi)的不同,前者帶有伊斯蘭元素,後者則是馬來語文字的一種,故不應藉助書法藝術來介紹馬來文化,因其涉及伊斯蘭化。
只有自三佛齊(Srivijaya)通用的馬來語是幾百年來各島人民溝通的中介。這種思潮,其實受到土耳其國父凱末爾的土耳其文拉丁化所影響。教育部的這項舉措不僅影響華小的「國語」課程,淡米爾文小學也受影響。它既不是阿拉伯文(Arabic),也不是爪哇語(Basa Jawa)。
今年7月底,馬來西亞教育界發生了華文小學「國語」(馬來語)教科書的文字書寫爭議。教育部擬在2020年華小四年級的「國語」課本增加六頁爪夷文(Jawi)書法藝術(khat)的内容。
馬來語真正全面使用拉丁字母,要等到1924年馬來文學家札峇(Zaaba)對馬來語拉丁字母的系統化改造。印尼人使用的馬來語,最初由荷蘭范歐普豪伊森(Charles van Ophuijsen)於1901年建立拉丁化書寫系統,後來在1947年印尼獨立後被共和拼寫系統(Ejaan Republik)所取代。
這是源自1930年代馬來人的文化改革運動,而不是馬來西亞各族之間的社會契約。Photo Credit:彭成毅馬國柔佛州新山市市區内的路牌路名所使用的文字,是羅馬字母組成的馬來文和爪夷文。
不過,由於15世紀的馬六甲王朝是國際貿易中心,馬來語的定位並不只局限於伊斯蘭世界,而是成了東南亞當時重要的通用語言(lingua franca)。那本次問題的癥結究竟在哪裡?政治上,應承認政府與民眾溝通不良。華人和淡米爾人反對爪夷文書法藝術的理由,是政府伊斯蘭化的意圖、爪夷文沒有經濟價值,以及小學生課業負擔加重。然而,華人民間教育組織董總和教總仍反對教育部的作法,要求撤回爪夷文書法藝術課程內容
非政府組織「淡米爾之聲」(Tamilar Kural)甚至想在8月底舉辦反對爪夷文書法藝術內容的示威。不過,馬來人、華人和印度人內部也非鐵板一塊。
這種思潮,其實受到土耳其國父凱末爾的土耳其文拉丁化所影響。其從爪夷文書法藝術(khat)的問題,上升到爪夷文和馬來語地位的爭論。
由上可以看出爪夷文爭議的複雜性。馬來語在「馬來世界」的馬來半島、婆羅洲、蘇門答臘和泰南等地開始萌芽發展,當時「馬來世界」是流動的,國界概念不明顯。